有底和无底
- 喜乐的心
- 52分钟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今天上午在主日聚会中牧师提到一个词:一劳永逸。
牧师讲到了法利赛人在摩西五经中的600多项规条上又增加了1500多项规条,为的是“一劳永逸”的解释神的话语在生活上的应用,这样就能不犯罪、不得罪神。
可恰恰是这“一劳永逸”,不仅没有得到神的喜悦,还让我们进入到死守律法和规条的处境中。
信仰讲的是和神的关系,当我们死守一个律法,不再凡事求告;不仰望、寻问主的时候,这个关系已然是断了线的,这是神不喜悦的。
神希望的是我们藉着生活中的问题去问祂,从而和祂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关系,这才是神所喜悦的。
但人恰恰喜欢的是“有底”,开车、走路我们希望有红绿灯,红灯停、绿灯行,这样的街道,我很有底,我知道该怎么走。这样的生活我很有安全感。可当停电了,灯坏了,在没有安装红绿灯的小道上呢?我不行了,我该怎么行啊?
这恰恰是和神建立关系的良好时机,可是我们不明白,也不喜欢这些“没有底”的事情,遇到这些“没底”的状况,我们开始抱怨了。
我们希望“有底”,这样做,不会犯错,不会得罪神,那样做,就是错了。这样我们好掌控、好把握、好拿捏、好成功,可这却是神不要的。因为祂要的不是我们能作,而是希望藉着“没底”让我们去找祂,把主权交给祂,祂来作我们的主,是靠着祂凡事都能作。
属灵是没有底的,没上没下、没左没右、没对没错。只有一个万能的标准,那就是“神喜悦”
可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,什么是神喜悦的?神每件事都告诉我们答案吗?并没有。
圣经中耶稣说:“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,就是我的母亲、我的弟兄了。”(路加福音8:21)
可这标准不在圣经中,在于神的判断。
我们恰恰是听见了也不明白,看见了却是不晓得(使徒行传28:26),更别说去行了。
就像一个爸爸,告诉孩子,现在天还不热,别吃冷饮了,可其中一个孩子就是吃了,爸爸会生这个孩子的气吗?会因此打他吗?会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了,不要他吗?
可能会,也可能不会。
这其中,这个孩子是否会撒娇卖萌、是否会用言语沟通、是否会和爸爸主动认错,等等......,有关系。
而爸爸呢,对于孩子的错,会给孩子怎样的一个教育和处罚(甚至不罚)也是会根据孩子的年龄,当时的状况,孩子是否知错认错了,等各种因素来综合判断后来给出结论的。
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;同一个人,不同的时间,结果都会不同。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。
我们在属灵中要的“有底”,恰恰就是“没底”的。
我们希望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有个评价,这件事是对的,这个人这样做是错的。教会敬拜要这样带,这样才能带下神的恩膏;祷告会要有这些事项,这样的祷告才能蒙神垂听、得神喜悦;主日聚会、小组聚会这样做,才是出于神的,这样做才能有神同在;读经要这样方法读才会有神的启示和感动。等等......
或许是在当下,是出于神的,是神给到的启示,是神所喜悦的,是有神的同在的,但如落入规则中、流程中,以后就这样了,不能改变了。因为这是我们从神得来的,这是神颁布的,就从真理落入了道理中了。让我们从寻求神而进入到规条中,渐渐不讨神喜悦了都不知道。
神是做新事的神,每早晨都是新的,祂不要我们陷入到规条中去。
我“有底”,去行 ——不对
我“有底”,不去行——也不对
我对自己太了解了,这事我是干不了的,我不行的,别人都说我不行的,做不好的。看上去很有理由,却不知,神要的不是你行,而是要的是你靠着祂,在祂没有难成的事。
就像毕士大池子边上的那个病了38年的病人(约翰福音5:1-15)因为水动的时候,没人把我放在池子里,因为我正去的时候,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。理由是很充分,结果呢,病了38年还没有得医治。
神要的是我们时常寻求祂的面(代上16:11)。越是我们做了熟悉的事,做的得心应手的时候,自己以为站得稳的时候,越是要谨慎,免得跌倒(哥林多前书10:12)。
时常警醒寻求:“神啊,你是什么意思啊?”“神啊,今天给我的启示是什么?今天你是怎么带领我啊?”
对于自己要有这样的一个心态,对于别的弟兄姐妹,别的团体,更是要抱着一个:“或许是我错了”;“我太渺小了,知道的太少了,真不知道神是怎么样在带领别人,”的一个心态。
神带领每一个人都不同,我们是真不知道。所以不去论断别人。免得像法利赛人论断耶稣是靠鬼王赶鬼,犯了亵渎圣灵的罪以至于不得赦免还不知道(马太福音12:31)
因此,拿去自己所喜欢的、自己所能的、所知的。
喜欢和不喜欢、有的和没的,都是对我有利的,把高高低低的都要改为平坦(以赛亚书40:4)。
注意身边每一个小状况、小环境,抓住每一个机会求问主的意思,把每一件事都把“有底的”当作“没底的”,把“滚瓜烂熟”当作“新事”;把“我能的”当作“我不能的;把“得心应手的”当作“初次遇到的”。遇事不慌不忙,慢一点,先不用习惯性思维来解决和处理。
从寻求主的旨意开始操练,让神来作我的主!

コメント